“体旅”融合,昆明这场村BA燃爆端午
“体旅”融合,昆明这场村BA燃爆端午
“体旅”融合,昆明这场村BA燃爆端午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魏纯淳(wèichúnchún)/文 杨子宸/摄
“来,小宇,跟阿姨拍张照。大家看到你现在的样子肯定很高兴(gāoxìng)!你可是我们的‘大明星’。”16岁的男孩(nánhái)露出了(le)笑容,比了一个耶的手势。
5月30日,小宇和妈妈特地从温州赶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称为“浙大一院”)参加“生命的馈赠、爱的延续”儿童节特别活动。三年前,爆发性(bàofāxìng)心肌炎差点夺走他(tā)的生命,妈妈坚决不放弃。如今,做了心脏和肾移植手术后的他已(yǐ)重返校园,甚至能打球跑步(pǎobù)。活动现场,小宇妈妈红着眼眶说:“虽然(suīrán)不知道是谁捐(juān)的肾,但我想谢谢所有捐献者家庭。”
14岁的乐乐和16岁的姐姐嘉嘉也来了。三年(sānnián)前(qián),这对姐弟因尿毒症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接受了肾移植手术。现在,他们跟同龄孩子一样,回归(huíguī)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。活动现场,还有一位18岁的大朋友(péngyǒu)阳阳。12岁那年她(tā)在这里接受了肾移植,如今已能独立生活,这段时间还开始参加社会实践。
这次,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邀请到了20位左右(zuǒyòu)的(de)儿童肾移植患者和捐献儿童的家庭参加。他们的故事是绝望与希望(xīwàng)的交织,更是无数器官捐献家庭爱的延续。
活动现场 受捐代表分享自己的(de)故事
“别骗我了,我都听懂了” 姐弟俩相继查出(cháchū)肾衰竭
2019年,8岁的乐乐(lèlè)突然(tūrán)发烧、气喘,母亲李琴(lǐqín)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可(kě)之后乐乐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,他感觉气管都快被堵住了。他们去到温州市里的医院,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:乐乐是肾衰竭。
这个来自安徽、在温州打工的(de)家庭从未想过,平时只是比同龄人矮小的儿子会患上这么(zhème)重的病。
疾病进展很快,乐乐两次因头晕、抽搐、呼吸急促被(bèi)送进医院的(de)ICU,肾衰竭很快发展成了尿毒症。
2020年底,肌酐上升到500μmol/L(儿童(értóng)的(de)正常肌酐值,在20μmol/L~50μmol/L之间)的乐乐,在医生的建议下,开始了(le)腹膜透析。
令人始料未及的(de)是,没过多久,乐乐(lèlè)的二姐嘉嘉也因频繁头晕被查出和弟弟一样的病:肾衰竭。
“我(wǒ)得知这个(zhègè)消息的时候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(zěnmebàn)了,但我和丈夫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让孩子活下去。”李琴说。他们一家人仅靠丈夫在温州开铲车的收入维持生计,她不再打零工,而是专职照顾起两个(liǎnggè)孩子。
经济(jīngjì)的(de)拮据与心理的压力让这个家庭陷入沉默,甚至孩子们也敏锐地察觉到(chájuédào)了异常。一次,李琴带着两个孩子复诊,在诊室与医生谈完话后,乐乐问妈妈自己怎么样了?
“医生说好多了。”李琴安慰他(tā)。没想到乐乐笑着(zhe)对妈妈说:“别骗我了,我都听懂了。”
在医院进进出出,李琴(lǐqín)也了解到只有换肾是救两个孩子最佳的方案。在病友的推荐下,2022年(nián)2月,李琴带着姐弟俩来到浙大一院(yīyuàn)肾脏病中心。接诊的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医师吴建永至今(zhìjīn)记得:“两个孩子瘦小得不像同龄人,眼神怯生生的,几乎不笑。”
经过评估,姐弟俩符合肾移植的条件,开始(kāishǐ)等待合适的肾源。
在等待的过程中(zhōng),乐乐和(hé)嘉嘉比妈妈还焦急,几乎每天都会问李琴:“你接到电话了吗?
“等待了两个月后,我们就接到(jiēdào)了医院的(de)电话,乐乐匹配到了合适的肾源。”李琴说。之后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(shùnlì)。换肾后,乐乐不再需要腹透,只是需要坚持吃药。
嘉嘉也在不久后等来了匹配的肾源,一颗来自(láizì)无名捐献者(juānxiànzhě)的肾脏被成功移植到她体内。
“40元一斤的坚果,我不要吃了” 姐弟俩懂事地让妈妈(māmā)心酸
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。术后抗排异药物的费用不小,一开始每月要上万元,加上之前跟亲朋好友借的钱,让这个家庭再度(zàidù)陷入(xiànrù)经济(jīngjì)困境。懂事的姐弟俩(jiědìliǎ)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,买东西先问价格,贵了就不买。“有一次嘉嘉看到其他小朋友(xiǎopéngyǒu)在玩蹦床也想玩,但一听要20元一次,立刻拽着我离开了。”李琴哽咽道。
姐弟俩还喜欢吃坚果,像夏威夷果是嘉嘉的最爱,但要40元(yuán)一斤,李琴还是咬咬牙,少买一点给姐弟俩尝尝。嘉嘉在得知价钱后,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,说:“下次(xiàcì)不要(búyào)买,我不吃了。”
即便如此,李琴仍努力想让两个孩子过得更好一些。去年(qùnián),嘉嘉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温州儿童乐园很好玩,就跟妈妈(māmā)提起来。李琴知道女儿嘴上不说,但心里是很想去的。她盘算了一下,三个人门票(ménpiào)加路费等(děng)全部费用要近千元,在凑出钱后(hòu),去年“六一”,她带着孩子去了。“看着他们玩得很开心,我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
浙大一院副院长陈大进表示,自2009年(nián)开展首例(lì)儿童肾移植以来,浙大一院累计完成儿童肾移植142例,其中最小受体仅4岁。
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(zhōngxīn)是移植受者的港湾,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(fēnpèi)与共享系统(COTRS)分配,每年都有20位(wèi)左右的儿童在这里接受人世间最伟大的馈赠。
浙江省人体器官(réntǐqìguān)获取服务管理中心(OPO)办公室负责人(fùzérén)周(zhōu)育成说,器官捐献是一场(yīchǎng)生命的接力。截至2024年末(niánmò),中国仍(réng)有11.4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,其中10.5万人等待肾移植,但仅有少数幸运者能获得匹配的器官。正是那些无私的捐献者家庭,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依然选择“用生命延续生命”,才让包括肾移植在内的奇迹成为可能。儿童肾移植不仅让患儿重获新生、重启成长,更(gèng)使家庭走出绝望、社会收获未来希望。
他也(yě)想呼吁,希望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献志愿登记队伍,让更多孩子(háizi)和家庭重获新生。
“我会替那个小朋友好好活下去(huóxiàqù)” 18岁的她已开始社会实践
活动现场,18岁的阳阳微笑着与孩子们互动。2018年,11岁的她因肾衰竭从宁波(níngbō)来到浙大一院。“妈妈总偷偷(tōutōu)哭,我就安慰她:‘我不是还好好的吗(ma)?’”
等待肾源的一个多月里,这个四川姑娘展现出超乎年龄(niánlíng)的乐观。2019年8月3日,一颗来自13岁(suì)捐献者的肾脏成功移植到她体内。
如今,阳阳在宁波做社会实践,严格遵循(zūnxún)医嘱作息。“我很感激那个素未谋面的小朋友,是他(她)让我能继续看(kàn)这个世界。”
这样的(de)感恩也(yě)深深刻在李琴一家心中:“没有捐献者家庭的无私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而这份“生命(shēngmìng)的馈赠”背后是更多令人泪(lèi)目的抉择。不久前,一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婷婷因缺血缺氧性脑病离世,她的父母毅然捐出肾脏。“我的骨肉离开了(le),但她的肾脏能救别的孩子……”母亲含泪说道。
正是这样的选择,让(ràng)小宇、乐乐、嘉嘉、阳阳们得以续写人生。
而捐献者的(de)爱已开始延续。作为受捐者的小宇在手术前,曾跟妈妈说:“妈妈,如果这次手术台上我下不来,你就把我身上可以用的器官(qìguān)捐献给别人。”如今,他和妈妈都(dōu)已签署捐献协议。
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迄今已完成了上百例的(de)(de)儿童肾移植手术。陈大进说,每一个手术的背后都(dōu)是一个家庭从绝望到希望的跋涉,每一位儿童捐献者背后都是来自父母的勇气、坚韧和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盼。
当前,我国每年约有1500名儿童(értóng)等待肾移植,而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,都是一次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(jiēlì)。
活动现场(xiànchǎng),孩子们还画下象征生命延续和循环的“生命之树”。
“所谓(suǒwèi)重生,从来不是(shì)一个人的奇迹,而是无数人的托举。” 浙大一院副院长陈大进说。
(以上儿童和家属(jiāshǔ)均为化名)
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魏纯淳(wèichúnchún)/文 杨子宸/摄
“来,小宇,跟阿姨拍张照。大家看到你现在的样子肯定很高兴(gāoxìng)!你可是我们的‘大明星’。”16岁的男孩(nánhái)露出了(le)笑容,比了一个耶的手势。
5月30日,小宇和妈妈特地从温州赶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称为“浙大一院”)参加“生命的馈赠、爱的延续”儿童节特别活动。三年前,爆发性(bàofāxìng)心肌炎差点夺走他(tā)的生命,妈妈坚决不放弃。如今,做了心脏和肾移植手术后的他已(yǐ)重返校园,甚至能打球跑步(pǎobù)。活动现场,小宇妈妈红着眼眶说:“虽然(suīrán)不知道是谁捐(juān)的肾,但我想谢谢所有捐献者家庭。”
14岁的乐乐和16岁的姐姐嘉嘉也来了。三年(sānnián)前(qián),这对姐弟因尿毒症在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接受了肾移植手术。现在,他们跟同龄孩子一样,回归(huíguī)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。活动现场,还有一位18岁的大朋友(péngyǒu)阳阳。12岁那年她(tā)在这里接受了肾移植,如今已能独立生活,这段时间还开始参加社会实践。
这次,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邀请到了20位左右(zuǒyòu)的(de)儿童肾移植患者和捐献儿童的家庭参加。他们的故事是绝望与希望(xīwàng)的交织,更是无数器官捐献家庭爱的延续。
活动现场 受捐代表分享自己的(de)故事
“别骗我了,我都听懂了” 姐弟俩相继查出(cháchū)肾衰竭
2019年,8岁的乐乐(lèlè)突然(tūrán)发烧、气喘,母亲李琴(lǐqín)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可(kě)之后乐乐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糟,他感觉气管都快被堵住了。他们去到温州市里的医院,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:乐乐是肾衰竭。
这个来自安徽、在温州打工的(de)家庭从未想过,平时只是比同龄人矮小的儿子会患上这么(zhème)重的病。
疾病进展很快,乐乐两次因头晕、抽搐、呼吸急促被(bèi)送进医院的(de)ICU,肾衰竭很快发展成了尿毒症。
2020年底,肌酐上升到500μmol/L(儿童(értóng)的(de)正常肌酐值,在20μmol/L~50μmol/L之间)的乐乐,在医生的建议下,开始了(le)腹膜透析。
令人始料未及的(de)是,没过多久,乐乐(lèlè)的二姐嘉嘉也因频繁头晕被查出和弟弟一样的病:肾衰竭。
“我(wǒ)得知这个(zhègè)消息的时候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(zěnmebàn)了,但我和丈夫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让孩子活下去。”李琴说。他们一家人仅靠丈夫在温州开铲车的收入维持生计,她不再打零工,而是专职照顾起两个(liǎnggè)孩子。
经济(jīngjì)的(de)拮据与心理的压力让这个家庭陷入沉默,甚至孩子们也敏锐地察觉到(chájuédào)了异常。一次,李琴带着两个孩子复诊,在诊室与医生谈完话后,乐乐问妈妈自己怎么样了?
“医生说好多了。”李琴安慰他(tā)。没想到乐乐笑着(zhe)对妈妈说:“别骗我了,我都听懂了。”
在医院进进出出,李琴(lǐqín)也了解到只有换肾是救两个孩子最佳的方案。在病友的推荐下,2022年(nián)2月,李琴带着姐弟俩来到浙大一院(yīyuàn)肾脏病中心。接诊的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主任医师吴建永至今(zhìjīn)记得:“两个孩子瘦小得不像同龄人,眼神怯生生的,几乎不笑。”
经过评估,姐弟俩符合肾移植的条件,开始(kāishǐ)等待合适的肾源。
在等待的过程中(zhōng),乐乐和(hé)嘉嘉比妈妈还焦急,几乎每天都会问李琴:“你接到电话了吗?
“等待了两个月后,我们就接到(jiēdào)了医院的(de)电话,乐乐匹配到了合适的肾源。”李琴说。之后的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(shùnlì)。换肾后,乐乐不再需要腹透,只是需要坚持吃药。
嘉嘉也在不久后等来了匹配的肾源,一颗来自(láizì)无名捐献者(juānxiànzhě)的肾脏被成功移植到她体内。
“40元一斤的坚果,我不要吃了” 姐弟俩懂事地让妈妈(māmā)心酸
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。术后抗排异药物的费用不小,一开始每月要上万元,加上之前跟亲朋好友借的钱,让这个家庭再度(zàidù)陷入(xiànrù)经济(jīngjì)困境。懂事的姐弟俩(jiědìliǎ)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,买东西先问价格,贵了就不买。“有一次嘉嘉看到其他小朋友(xiǎopéngyǒu)在玩蹦床也想玩,但一听要20元一次,立刻拽着我离开了。”李琴哽咽道。
姐弟俩还喜欢吃坚果,像夏威夷果是嘉嘉的最爱,但要40元(yuán)一斤,李琴还是咬咬牙,少买一点给姐弟俩尝尝。嘉嘉在得知价钱后,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,说:“下次(xiàcì)不要(búyào)买,我不吃了。”
即便如此,李琴仍努力想让两个孩子过得更好一些。去年(qùnián),嘉嘉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温州儿童乐园很好玩,就跟妈妈(māmā)提起来。李琴知道女儿嘴上不说,但心里是很想去的。她盘算了一下,三个人门票(ménpiào)加路费等(děng)全部费用要近千元,在凑出钱后(hòu),去年“六一”,她带着孩子去了。“看着他们玩得很开心,我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
浙大一院副院长陈大进表示,自2009年(nián)开展首例(lì)儿童肾移植以来,浙大一院累计完成儿童肾移植142例,其中最小受体仅4岁。
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(zhōngxīn)是移植受者的港湾,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(fēnpèi)与共享系统(COTRS)分配,每年都有20位(wèi)左右的儿童在这里接受人世间最伟大的馈赠。
浙江省人体器官(réntǐqìguān)获取服务管理中心(OPO)办公室负责人(fùzérén)周(zhōu)育成说,器官捐献是一场(yīchǎng)生命的接力。截至2024年末(niánmò),中国仍(réng)有11.4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,其中10.5万人等待肾移植,但仅有少数幸运者能获得匹配的器官。正是那些无私的捐献者家庭,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依然选择“用生命延续生命”,才让包括肾移植在内的奇迹成为可能。儿童肾移植不仅让患儿重获新生、重启成长,更(gèng)使家庭走出绝望、社会收获未来希望。
他也(yě)想呼吁,希望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献志愿登记队伍,让更多孩子(háizi)和家庭重获新生。
“我会替那个小朋友好好活下去(huóxiàqù)” 18岁的她已开始社会实践
活动现场,18岁的阳阳微笑着与孩子们互动。2018年,11岁的她因肾衰竭从宁波(níngbō)来到浙大一院。“妈妈总偷偷(tōutōu)哭,我就安慰她:‘我不是还好好的吗(ma)?’”
等待肾源的一个多月里,这个四川姑娘展现出超乎年龄(niánlíng)的乐观。2019年8月3日,一颗来自13岁(suì)捐献者的肾脏成功移植到她体内。
如今,阳阳在宁波做社会实践,严格遵循(zūnxún)医嘱作息。“我很感激那个素未谋面的小朋友,是他(她)让我能继续看(kàn)这个世界。”
这样的(de)感恩也(yě)深深刻在李琴一家心中:“没有捐献者家庭的无私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而这份“生命(shēngmìng)的馈赠”背后是更多令人泪(lèi)目的抉择。不久前,一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婷婷因缺血缺氧性脑病离世,她的父母毅然捐出肾脏。“我的骨肉离开了(le),但她的肾脏能救别的孩子……”母亲含泪说道。
正是这样的选择,让(ràng)小宇、乐乐、嘉嘉、阳阳们得以续写人生。
而捐献者的(de)爱已开始延续。作为受捐者的小宇在手术前,曾跟妈妈说:“妈妈,如果这次手术台上我下不来,你就把我身上可以用的器官(qìguān)捐献给别人。”如今,他和妈妈都(dōu)已签署捐献协议。
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迄今已完成了上百例的(de)(de)儿童肾移植手术。陈大进说,每一个手术的背后都(dōu)是一个家庭从绝望到希望的跋涉,每一位儿童捐献者背后都是来自父母的勇气、坚韧和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盼。
当前,我国每年约有1500名儿童(értóng)等待肾移植,而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,都是一次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(jiēlì)。
活动现场(xiànchǎng),孩子们还画下象征生命延续和循环的“生命之树”。
“所谓(suǒwèi)重生,从来不是(shì)一个人的奇迹,而是无数人的托举。” 浙大一院副院长陈大进说。
(以上儿童和家属(jiāshǔ)均为化名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